聚焦创作思维|培养身体主体构建
近日,内蒙古艺术学院编导专业开设素材与造型训练课程,特邀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党总支书记、院长、教授、硕士研究生导师张云峰授课。课程针对编导专业学生素材积累有限、创作思维固化等痛点,通过系统化造型训练与连接练习,引导学生突破传统框架,建立身体主体性认知,培养独特舞蹈创作语言。
课程伊始,张云峰以“作文与字词”为喻阐释素材价值:“舞蹈创作如同写作文,素材便是字词,没有丰富积累难建完整结构。”分组调研显示,仅约六分之一学生系统学过芭蕾基训,半数接触过民间舞,其余以现代舞或生活舞蹈为主。据此,课程设计五个递进式造型训练环节,从身体感知切入建立创作自信。
核心训练:五级造型与连接练习:
1. 自由造型:要求学生依擅长风格创作,核心为“忘我”——闭眼感知身体360度框架,在静态中呈现自然张力。张云峰强调:“造型生命力不在技术难度,而在身心统一。”
2. 幅度造型:以“阿拉贝斯”动作为例纠正认知,指出幅度是“形态两极扩张与空间延伸”,引导学生用呼吸调节张力,摆脱“控制焦虑”。
3. 折叠造型:示范多方向折叠动作,强调“折叠是身体与空间的对话”,助学生理解“收缩中蕴含释放”的舞蹈哲学。
4. 倾倒造型:通过“欲倒未倒”的360度重心尝试,激活身体本能控制,多数学生在此环节展现更强主体性。
5. 生活造型:以“掏口袋”“打瞌睡”等场景为例,引导学生从日常细节提取灵感,赋予造型生活质感。

在单一造型基础上,课程增设“造型连接”练习,要求以均速串联造型构建中性运动轨迹。张云峰指出:“连接是重心的连绵转移,需如太极般匀速稳定,摆脱习惯性发力。
张云峰播放北京舞蹈学院学生训练视频对比分析,强调编导核心是“主体认定”:“要磨掉风格惯性,转化为专属身体语言。”他建议学生夯实芭蕾基训、古典舞身韵等基础,同时观察生活转化素材,让作品兼具技术支撑与生活温度。
课程帮助学生实现从“不敢表达”到“主动创作”的转变,学生坦言:“如今明白编导首先要认识自己的身体与表达诉求。”内蒙古艺术学院将以此为基础,优化教学体系,增设“生活观察与素材转化”等模块,加强交流合作,培养兼具技术能力与创作思维的复合型编导人才。
